近期,記者在采訪汽車零部件企業時發現,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在汽車零部件行業普遍可見。這種漲價現象在輪胎、軸承、汽車電子三個細分領域尤其突出。針對這一情況,記者調查采訪了十多位汽車零部件企業人士和行業專家,感受到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經營成本增加,使汽車零部件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*的壓力,這種壓力在2017年來得更快,也更猛。外部環境不景氣、企業盈利更難、研發遭遇資金瓶頸、調整轉型方向不清等讓零部件企業陷入生存困境。存亡之際,如何殺出一條生路,走出這場“生死迷局”,成為零部件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命題。
成本普漲漲幅難以承受
“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是導致經營成本增加的主因。”
零部件企業的這聲嘆息得到了數據佐證:
天然橡膠價格從2015年底的7000~8000元/噸漲到目前逼近20000元大關;國內現貨基礎油價格從2016年4月至12月累計上漲25%,今年*季度基礎油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約30%;部分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20%左右;低碳鋼等金屬原材料采購價格上漲70%~80%;芯片等電子進口零部件價格上漲10%左右;異氰酸酯、聚醚(俗稱白料、黑料)等化工原料價格已翻番……
對此,中華潤滑油總經理張大農表示:“受宏觀經濟及相關刺激政策影響,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走高。”原材料價格上漲對零部件企業利潤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。
這只是其一。物流運輸成本增加、匯率變動、包裝費用增加等也是零部件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因素。
力邦合信常務副總經理陳啟生對《中國汽車報》記者說:“運輸新政的實施,使制動企業運輸成本上漲5%~10%,部分地區上漲更高。”據悉,2016年9月底實施的《汽車、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、軸荷及質量限值(GB1589-2016)》,重新修訂了物流運輸車輛的限重標準,使單次車輛所運普貨噸位減少,由此造成運價上漲。
對于有進出口業務或者依賴進口材料的企業,匯率的持續變動導致他們經營成本不斷攀升。袁志輝說:“麒麟機械主要代理舍弗勒等國際零部件企業的產品,此輪軸承價格上漲除受到原材料成本上漲因素影響外,匯率變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。”
張大農介紹,聚乙烯等原材料價格漲幅達到4成,使得塑桶小包裝價格上漲15%,塑桶中桶價格上漲20%,潤滑油行業包裝成本漲幅很大。同時,其他零部件企業的木質、紙質外包裝成本也幾乎成倍上漲。
“汽車電子行業,電鍍方面因環保要求成本上漲超過200%。”吉林航盛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陽表示,“我們整體經營成本上漲約5%,部分產品成本上漲較高。從整個汽車電子行業看,此輪成本上漲雖然不是過去5年中*快的,卻是影響范圍*廣的。”
常規難破只能“忍氣吞聲”
制造成本上漲,必然引起產品售價上漲,但記者卻從采訪中了解到,除軸承、輪胎、潤滑油行業出現漲價外,大部分細分零部件產品并未出現漲價情況。
多位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國內整車企業一般按年逐漸降低零部件采購價格,每年降價幅度在5%~10%之間,個別達到一定規模的配套項目降價幅度會更大。這就意味著,大部分零部件企業需依靠自身消化來自于上游產業的成本壓力。
佩爾哲汽車內飾中國區銷售總監陳福利介紹,不僅佩爾哲,其他外資內飾相關企業同樣面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的現狀,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與整車企業合作中,也沒多少話語權。
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原材料供應商與整車企業或者經銷商之間當“夾心餅干”的滋味兒不好受。常規不破,零部件企業“有苦說不出”。很多零部件企業在采購原材料時幾乎不具備“討價還價”的能力,對“先付錢、后拿貨”的現象也習以為常。
“下游拖欠上游款項是行業內的通病。”業內專家指出,“整車企業不及時向零部件供應商付款,少則延后6個月,多則一年或更久,致使零部件企業運轉資金不足,不得以再融資,增加了運營成本。”
看似風光,實則不然。輪胎、軸承、潤滑油等價格上漲的企業也不好過。正如雙錢輪胎研究所所長錢瑞瑾所說,輪胎原材料等成本漲幅遠超產品價格漲幅,“實際上,輪胎企業的利潤也正在被壓縮。”
面對“漲”勢,湖南亞太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升順坦言:“盡管我們經營規模持續擴大,但今年凈利潤可能持平,甚至下滑。”董升順更指出,真正遇到大困難的是國內中小型零部件企業,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、技術含量低,價格優勢喪失后,這些企業利潤將嚴重下滑。
此外,一些原來生產情況良好、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也在多重壓力下陷入泥沼。一位制動行業專家更是直言不諱:2017年是中小制動企業的“坎”,制動企業大集團可以加大新產品投入保持利潤和競爭力,幾十人的制動企業可以見縫插針,在出口或后市場領域暫時維持生計,反而一些100~200人規模的制動企業,將面臨“維持現狀會虧本、多元發展少資金”的困境。
這位專家還“點名”指出,過去商用車制動器領域某排名前列的企業,市場份額已嚴重下滑,陜西、浙江的某幾家制動企業也已經陷入“死潭”。在今年這種形勢下,這些企業或斷臂求生,或破產重組。
利潤下滑如何脫穎而出
2017年伊始,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新一輪淘汰賽就拉開序幕。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上下游積極整合,開拓新業務、新市場;中小零部件企業探索新平臺、尋找新伙伴、開拓新道路。無論環境如何變化,*的零部件企業總能披荊斬棘、逆勢上揚。
首先,“技”勝一籌。核心技術、研發能力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。“龍城精鍛從進入汽車行業起就把技術優勢、成本優化作為企業穩健發展甚至是生存必須考慮的戰略關鍵。”龍城精鍛總經理莊建興向記者透露龍城精鍛應對風險的秘笈。目前,龍城精鍛持續增加研發投入,用于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汽車零部件新產品,如已開始批量生產柴油高壓共軌精鍛件等。
其次,降本細致入微,產品服務打包競爭。幾乎所有汽車零部件企業都在強調精益生產,但效果卻千差萬別。常州長江玻璃綜合辦公室經理張升介紹,長江玻璃對原材料的上漲壓力盡量實現企業內部消化,在管理、生產中降本增效,每道工序都拿出降成本的方案,連沾玻璃的膠水都細化到用克計算。此外,“客車玻璃市場,產品可以不斷創新,但也容易被模仿,因此我們通過新產品加專業服務的方式提升競爭力。”張升說。
第三,建立明確的價格體系、擴大品牌影響力,這是增加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必要手段。2012年才成立的中華潤滑油,5年時間就創造了銷量平均增速70%的佳績,這與中華潤滑油品牌市場策略清晰密切相關。“我們從一開始就對標一線品牌,同時保證市場價格穩定,受到了經銷商的認可和青睞。”張大農說。
*后,國內一家汽車電子企業高層人士對記者說:“在當前成本壓力過大的情況下,零部件企業應嘗試主動與整車客戶溝通,與整車企業共同面對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。事實上,大眾汽車在某些零部件項目上同意打破常規,不下調采購價格,以緩解供應商的成本壓力。”
洞察先機未雨綢繆
宜未雨綢繆,毋臨渴掘井。
對正在經歷產業結構調整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,更是如此。正確看待成本上漲等經濟周期性變化,提前制定應對措施是零部件企業做強、做大的重要命題。
袁志輝表示,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是國家工業結構調整的結果,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,相關方應站在行業進步和發展的角度理性對待,有前瞻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更應有所預見,提前準備。
“我們認為,此輪成本上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階段。”董升順表示,從更廣泛的角度看,金融政策支持、金融秩序建立是支持中小汽車零部件企業成長的關鍵。
壓力與機遇共存。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焱認為,在汽車工業電動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下,汽車零部件企業更要做的是“轉型”,不僅僅是“升級”。在整車發展增速較快的情況下,一些中小型零部件企業雖然達不到大規模經營,但市場仍存需求,生存空間仍在;而在整車行業平均增速放緩、朝電動化發展的趨勢下,將對這些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產生重大影響。
“從傳統零部件轉移到可以為電動車、節能車配套的產品是很多零部件企業未來的發展思路。”郭焱強調,在轉型中也要注意思考,向成功者學習經驗,向強調用戶至上的互聯網企業學習。“零部件企業要關注用戶特性,而不是單純的專業化特性,關注用戶需求,與整車同步或者超前開發。”她說。
另外,不得不強調的是,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環境需要凈化,監管力度需要再加強。陳啟生感嘆道:“上漲的成本,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生產效率、推新產品等方式消化,以保證企業經營利潤和發展需求,但多年來行業內長期存在、難以治理的無序競爭等現象是中國零部件企業難以積累利潤、加大研發、產出精品的根本原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