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即將舉行的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,丁傳凡團隊將展出包括印刷線路板(PCB)離子阱、柵網電極離子阱、PCB陣列離子阱分析器在內的核心技術成果。該成果已于2015年7月11日通過技術鑒定并獲得2015年度的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。
作為現代科學儀器的一種,質譜儀主要用于檢測樣本中的化學成分種類和含量。如同對學生進行科目考試,得到對應學科成績,便知道該學生有學習哪門科目的潛質、哪門科目成績處于中等水平。質量分析器是質譜儀的重要部分,其作用相當于考試過程;而離子阱則是質量分析器的一種,兩者的關系就像線上考試之于考試。丁傳凡團隊的研發成果,即打造離子阱的核心技術。
丁傳凡團隊創新研發的多項核心技術,不僅提高了離子阱的工作性能,還可以*大程度降低制作離子阱的成本,為實現質譜儀全國產化提供支持。這些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,已獲得數項包括美國,歐洲,日本和中國的專利保護。
“質譜儀器荷技術擁有非常大的市場,各行各業都可以嘗試質譜思維。”目前,質譜的運用已涉及到食品安全,航天航空、科學研究、環境監測與精準醫療等領域,并成放射狀向各領域擴散。
厚積薄發的智慧:用更便宜的材料研發更精致的儀器
作為質量分析器的一種,離子阱是通過電磁場作用,將離子限定在有限空間內,即“阱”內。離子在電場或磁場中運動,由于質量、大小、種類的不同,離子的運動軌道也有所差異,而此差異可以通過物理方程表達式呈現出來。離子阱將被電離后的離子“收入囊中”,進行質量分析,通過測算的質量能夠推導出此前檢測的樣品中含有哪些成分、每種成分的含量是多少等。
在此之前,離子阱內的電場分布是通過雙曲面電極實現的,其形狀類似于“掐腰”的圓柱筒。電極產生的電場作用于離子,使不同質量的離子“描繪”出相應的運動軌跡。由于中國在質譜領域起步較晚,無法制作出高精度的雙曲面電極的離子阱,只能花費巨額經費去國外購買,甚至在初期,西方發達國家以高技術產品為借口拒*中國售賣,極大影響了國內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。于是,丁傳凡團隊想到用簡單,便宜的印刷線路板代替雙曲面,以簡化制造工藝荷降低成本。
如同臺式電腦內的主機板,印刷線路板(簡稱PCB)以平面的電極取代雙曲面電極產生高精度的電場分布,就像在白紙上繪制藏寶圖,每個部分由線路相連接。以印刷線路板制作電極的印刷線路板離子阱分析器(簡稱PCB離子阱),相比于以往以十萬元人民幣進口的雙曲面電極離子阱,價格更便宜、加工更簡單、性能更好。
在此基礎上,丁傳凡團隊還發明了印刷線路板陣列離子阱分析器(簡稱PCB陣列離子阱)。PCB陣列離子阱與普通PCB離子阱同屬于質量分析器類別,兩者結構復雜性相當,在效用上前者是許多個后者的結合體,類似于排炮與單筒炮。后者一次只能對一個樣本內的離子進行質量分析,但前者可以檢測10個、甚至100個樣本,且擁有更快速的分析速度與更顯著的靈敏度,成本也并未顯著增加。
除離子阱外,質量分析器還有磁分析器、飛行時間分析器、四極桿分析器、傅里葉離子回旋共振等種類。相比于其他種類,離子阱具有選擇性存儲和逐出功能,即選擇離子并穩定存儲在阱內,或者將離子逐出阱外。
位于離子阱電極平面的小孔,是選擇儲存或逐出的離子的“必經之路”。但這些小孔對于電極中電場的分布會造成影響,以致影響離子阱的性能。丁傳凡團隊由此發明了鋪在上面的柵網電極,消除對電場分布的影響,提高離子透過率與質量分辨能力,并降低了對離子阱離子狹縫口的加工精度要求。丁傳凡團隊獲得了該發明的知識產權。
目標掌握核心技術:“希望將質譜儀做成家家戶戶都能擁有的東西”
丁傳凡認為,質譜技術的市場需求將會越來越大。
比如,質譜儀可用于分析大米成分,用餐者并不知道大米中的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,而質譜儀則能夠通過對大米的取樣分析,得知其中含有多少重金屬元素,以及是否達到對人體有害的程度。同樣運用于生活的質譜儀能夠對蔬果上的農藥殘留進行測量。
近年來,精準醫學的概念盛行,質譜成像技術和疾病標志物分析能夠發揮作用。通過對人體器官拍攝化學照片,得知體內的生物、化學成分的區別。做腫瘤切除手術時,醫生會遇到無法徹底切除的情況,通過質譜成像檢測人體肌肉組織,能夠通過相應分子清晰得知腫瘤切除的邊界,提高手術成功率。質譜儀在醫學上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,英國、美國、加拿大等國家已開始嘗試。
然而,對專利保護的突破依舊是國內研究面臨的問題之一,質譜領域的知識產權絕大多數依舊被國外研究者掌握,完全掌握核心技術依舊是國內學者的目標。
2004年回國后,丁傳凡即在復旦大學開設質譜學理論和應用的課程至今,在中國高校中獨樹一幟。他認為,研究質譜對于跨學科知識的掌握要求很高。“只要有人類,就會有環境,健康、衣食住行等問題,而質譜儀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些。我們希望將質譜儀做成家家戶戶都能擁有的東西”。丁傳凡非常看好質譜儀的未來。